【新營銷專欄】形式與內容
人是一種脆弱、敏感和缺乏安全感的生物。除去動物的捕食與繁衍本能,人還渴望著歸屬、尊重與自我實現。但是,這些深層的需求只有在人類社會的群體結構和日常社交中才能得以實現。生活就像一座連綿起伏的山脈,構成它的不僅僅是石塊這樣的內容,還有層巒疊嶂的形式。儀式感、商業思維和可能性,是打開生活真相之門的密鑰。
遺忘的儀式感
在我的記憶里,小時候的春節包含著無限的歡樂。炸圓子、打豆腐、做糯米粑、煮炆蛋、炒年貨……一到年底,村莊里就到處漂浮著年的味道。看年戲、舞龍燈、耍獅子、唱黃梅戲,軟軟的安慶話你來我往的,是無盡的問候與祝福。但是,我越長大,卻感覺這種年的味道變得越淡。細想一下,也正是在上臘墳、祭祖、祭灶神、拜年和迎財神等逐漸被人們遺忘的儀式中,年的韻味才得以傳承千年。儀式,是人獲得歸屬感的起點。很多東西沒有了傳承,精氣神也就沒有了。
二十多年的營銷積淀,使我深知儀式感的價值與意義。通過分享會(如總裁分享日)、群生活(如環島熒光跑)、微項目(如花樣姐姐)等方式,我們塑造了一個“崇尚真實、心懷喜悅、銳意進取”的太陽雨團隊。在情人節、母親節和春節等重要時間節點,我們彼此之間,以及與家人之間,同樣會堅持各種儀式性的互動。有事干、有人愛、有希望,工作有聲有色,做人有情有義,生活有滋有味,這就是太陽雨人。
高頻的商業化
人類社會是建立在商業文明基礎之上的一種高頻交易群體結構。我們渴望存在,渴望歸屬,渴望認同,渴望心理上的優越感。所有人都在盡力售賣自己。商業最直接的關系就是買賣,最基本的邏輯就是價值交換與權益讓渡。但事實并非像我們想象的一樣,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商業感知能力和商業思維能力參差不齊。信息及資源的結構黑洞,經營路徑的長短,博弈能力的強弱……凡此種種,塑造出不同的地域人群特征及個體面貌。
極度繁榮的商業,創造出各種可能的機會和可供選擇的物品。失去饑餓感的人,最終被物所奴役。商業思維不僅僅存在于買賣。噓寒問暖的人情往來,并肩砥礪的戰友情義,陌生人的萍水相逢,知己的相視一笑,人世的飲食煙火……無不包含著它的身影。概念的高度、情感的溫度、銷售的力度,在商業思維中,最重要的因素不是我,而是別人的感受。一個心里沒有別人的人,永遠無法觸摸生活的真相。
無限的可能性
變與不變是一對孿生兄弟。生命中那些不變的東西構成了你的核心競爭力,而那些變的東西則帶給你無限的機遇。一眼望到底的生活,會因為缺少波瀾而讓人索然無味。擁抱變化,擁抱不確定性,將一個個可能轉化為現實的過程,才能稱之為快意。上馬殺敵,下馬念佛,事來則應,事去則靜,堅持做讓自己增值的事情才能獲得正果。
在吠陀哲學中,完整的世界由幻覺現實Maya(摩耶)和終極現實Brahaman(梵)共同構成。對比,不僅會讓沉溺于幻覺現實的人產生優越感,而且也會產生恨意。所有的痛苦,根源于對比與失落,如盜夢空間層層疊疊交織而成的幻象,連接著人的欲望,但在想要與能要之間,只有后者才能讓人獲得真正的自由。
形式與內容猶如硬幣的兩面,彼此互為存在。